而如果是“渴望狀態(tài)”,追求感經(jīng)常比失去感要好。比如對很多身材不好的人說,本身就“不美”,這時候更應該讓TA們相信去健身房可以“獲得變美的機會”,而不是“不去健身房,失去變美機會!
這就像,股市剛剛漲起來的時候,少數(shù)人入市,高收益處于“渴望狀態(tài)”,于是刺激人們冒險的主要是“追求心理”,希望通過投資行為,獲得超額回報。
但隨著越來越多人入市并賺錢,當你在公司茶水間聽說某某同事,薪水不如你,但拿薪水炒股,經(jīng)常1天賺了你一個月的工資。這時候你就把故事的高收益率當成“默認應該得到”的狀態(tài),認為不去是一種損失,真正激勵去入坑的,實際上是“失去心理”。
4、恐懼心理——不來健身房,變胖子
(對應的心理學概念:陽性懲罰)
當我們做了某件事,出現(xiàn)了“厭惡刺激”,今后我們就會減少做這件事。
把手放到火里,手被燒傷,下次就不玩火了。
不好好打理衣服,上班被同事嘲笑,下次就會多花點心思。
相信陌生人電話求幫助,結(jié)果被騙子騙了,下次就會減少對陌生人的信任。
這種心理,在營銷上怎么應用呢?
告訴并讓消費者感覺到,如果不用我的產(chǎn)品,你一直在擔心的某種負面刺激會出現(xiàn)。
(嗯,就是經(jīng)常被使用的“恐懼營銷”。)
“選不對樓層,你就吸霧霾!
“我從來不讀《經(jīng)濟學人》——42歲的管理培訓生!
這個時候又有人問了:同樣是利用“厭惡刺激”,恐懼心理和上面說的規(guī)避心理,有什么不一樣的應用場景?
一個很關(guān)鍵的區(qū)別是:這個厭惡刺激,是用你產(chǎn)品之前,經(jīng)常體驗到的,還是未來不用你產(chǎn)品,很可能會發(fā)生的。
前者是“痛點”,后者是“威脅”。
同樣是利用“厭惡刺激”的健身房廣告,如果是對身材不好的人,要說:去健身房,擺脫肥胖吧!
而如果是對身材已經(jīng)比較好的人,就不能這么說了(對他來說肥胖是潛在威脅)。
結(jié) 語 :
改變用戶行為,讓他們習得你的產(chǎn)品,實際上就是:
“改變他們在特點情境下的行為概率”。
對此,能夠利用的心理,有且只有4種:
來健身房,變成更美的自己——利用追求心理。
來健身房,擺脫肥胖困擾——利用規(guī)避心理。
不去健身房,慢慢變胖子——利用恐懼心理。
不去健身房,失去變美的機會——利用失去心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