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民國時期所出現(xiàn)的各領域大師,從作家茅盾、老舍、施蟄存、張?zhí)煲、袁牧之、魯迅、柳亞子到美術家梁韜云、 葉淺予、豐子愷、徐悲鴻、張光宇,都曾經(jīng)為這些雜志報刊撰稿或者編輯?梢哉f,這些大家成就了這些雜志報刊,同時也是這些雜志報刊成就了這些大家。而這些雜志報刊,同樣也為中國歷練出一批諸如伍聯(lián)德、馬國民、梁得所、郭建英這些優(yōu)秀的出版人或者主編。值得一提的是,當年不少主編均可謂多才多藝——能寫能畫能攝影,還能以英文寫作!读岘嚒穭(chuàng)始人林澤蒼就讀于圣約翰大學,喜好攝影;《良友》的伍德聯(lián)則畢業(yè)于嶺南大學,熱愛美術;《婦人畫報》的主編郭建英本身是畫家,所以封面大多由其本人操刀。
而他們最大的成功,在于打造了一個當代都市女性群體——“上海女性”。1910至1940年代的上海女性,就是“摩登”的代名詞。 她們并不一定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卻都成名于上海。嫵媚卻不輕浮的眼神,艷麗的紅唇,好萊塢女星的發(fā)型,一身婀娜多姿的旗袍,幾乎是“上海女性”留給人們的經(jīng)典形象。上海獲得“東方巴黎”之美譽,正是得益于“上海女性”這一群體的存在。
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曾在其成名作之一,1967年首次出版的《時裝體系》(The Fashion System)中論述到,服裝其實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一種是“物質的(Material)”衣服;一種是“代表形象(Representative)”的,即是媒體通過文字、圖片影像而人為營造出的一種服裝,確切的說,是人們“感覺”中的服裝;最后是“使用過的(Used)”服裝,即服裝的“消費”。這三類服裝中,最能決定消費者是否掏腰包的,不是服裝本身,即“物質的服裝”,而是能制造“感覺”的服裝!耙患捱B身裙”本身不具備誘惑力,但是套上“性感”、“纖細”的詞匯,配在有視覺震撼力的圖片旁,“一件全棉連身裙”會立刻讓人感覺到“性感”與“苗條”。
當年上海灘的媒體,正是通過圖片與文字樹立一個被摩登生活所包圍的上海女性的經(jīng)典形象:爵士樂隊、摩天大廈、進口布料、香煙雪茄、還有好萊塢的發(fā)型與化妝,以及性感的文字,構建了“上海女性”這一形象。
上世紀八十及就是年代,中國服裝設計師曾被媒體稱為“只會做秀的設計師”——原因是大部分設計師的作品只能展現(xiàn)在T臺上,而普羅大眾根本未曾意識到這些設計師的存在。 在一次新聞發(fā)布會上,當有記者問到“何時中國能有享譽國際的服裝設計師?”彼時著名設計師王新元回答道:“何時中國能有享譽世界的時尚媒體?”他的話并非戲言。 服裝從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第一天起,歷經(jīng)設計師、制造商、再到商場的流通環(huán)節(jié);打造的都是物質的過程;而媒體則承擔著將這個“物質”提升到到“文化”的層面。 可見,媒體自始至終都肩負著推動時尚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重任。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