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歡玩電腦游戲,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歡電腦游戲的人數(shù)。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shù),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
所以品牌有時候會用“十萬媽媽的選擇”,“全國銷量遙遙領先”,“恭祝第1000萬臺售罄”,這些創(chuàng)意點做廣告宣傳,其實并不是單純的炫耀企業(yè)實力,而是營造一種群體趨同。
事實上,企業(yè)賣1000萬臺關消費者屁事啊,我一人也就買一臺。但造成的心理暗示分為兩種,老顧客會覺得:看,我果然沒選錯,下次還買這個牌子。新顧客會覺得:這手機都賣了一千萬臺了啊,我也去買個。
06
為什么品牌要做形象宣傳片
雙因素理論(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
50年代末期,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在企業(yè)調查中發(fā)現(xiàn),職工感到不滿意的因素大多與工作環(huán)境或工作關系有關。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預防或消除職工的不滿,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勵的作用,故稱為保健因素。屬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與管理、監(jiān)督、工作條件、人際關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
與此相反,使職工感到滿意的因素主要與工作內容或工作成果有關,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職工獲得滿足感,產生強大而持久的激勵作用,所以稱為激勵因素。這是那些能滿足個人自我實現(xiàn)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賞識、挑戰(zhàn)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責任,以及成長和發(fā)展的機會。
同理,品牌不能一直做“保健因素”廣告,就是反復說功能的廣告,比如“找工作上趕集網”,“買房賣房去房天下”。早期是有用的,相當于強化你的功能屬性。
但說多了,大家就麻木了,當同類競品較多,大家的保健因素都差不多的時候,就需要做一些激勵因素的廣告,類似講企業(yè)價值觀的形象宣傳片,展現(xiàn)與目標受眾一樣的價值觀,關于夢想、改變、創(chuàng)新、前瞻等,形成帶領受眾一起實現(xiàn)的感覺。
07
為什么要不斷出新產品(包裝)
邊際效應(Marginal utility)
美國社會學家喬治霍曼斯提出此理論,也稱為“邊際貢獻”,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變時,連續(xù)地增加某一種投入,所新增的產出或收益反而會逐漸減少。也就是說,當增加的投入超過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個單位投入換來的產出量會下降。
人們向往某事物時,情緒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觸到此事物時情感體驗也越為強烈,但是,第二次接觸時,會淡一些,第三次,會更淡……以此發(fā)展,人們接觸該事物的次數(shù)越多,人們的情感體驗也越為淡漠,一步步趨向乏味。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