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我在故宮修文物》相比,《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創(chuàng)作難度上,顯然要更艱澀一些。
這種艱澀,主要源于兩大方面。
一方面,是創(chuàng)作上破舊立新。如果這部作品,依舊延續(xù)前作的敘事手法,去凸顯工匠精神,那它帶給觀眾的新鮮感,就勢必會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是類型上的突破困難。最近幾年,故宮早已成為全民網(wǎng)紅,圍繞故宮所展開的紀錄片、綜藝早已數(shù)不勝數(shù)。觀眾看得多了,口味自然就刁了,要想挖掘出故宮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就會變得更有難度。
而《我在故宮六百年》則成功克服了這些艱澀的創(chuàng)作難度,在選題與敘事上保持了新意與深度。
既然《我在故宮六百年》意在挖掘故宮的修建歷史,那牢固、敦實的故宮地基,必將成為它不容錯過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畢竟,地基不但是故宮的主心骨,而且也是它600年來屹立不倒的重要基礎(chǔ)。
為了解開地基之謎,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專門到訪朱元璋故鄉(xiāng),找到了安徽鳳陽的明中都城。
當年,朱元璋登基后,決定在鳳陽建造第一座都城。
為了建好這座都城,他命人使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土作”建筑工藝——八大作。
宮殿的臺基由碎石與夯土交替筑成,僅挖掘出來的部分,就有18層之多。
不難想象,如果建造成功,那這座都城,該是多么的奢華氣派!
只可惜,這座被朱元璋視為“夢想之城”的都城,最終慘遭廢棄,未能完工。其廢棄原因,直到今時今日日,依然未有定論。
直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元璋心心念念的“夢想之城”才由兒子朱棣,在北京實現(xiàn)。
盡管故宮建造嚴謹,但工程之下,倒也不乏一些瞞天過海、偷梁換柱的欺君行徑。
比如,養(yǎng)心殿的修繕工程,便正是其中之一。
養(yǎng)心殿修建于明嘉靖年間,原本只是一座用來給皇帝臨時休憩的宮殿。
然而,到了萬歷年間,明神宗朱翊鈞作為“資深宅男”,卻將它當作是自己修仙練道的重要居所。
轉(zhuǎn)而,到了清雍正時,雍正便物盡其用,徹底將其定為清代皇帝的日常居所。
此后,到了嘉慶年間,工匠們對養(yǎng)心殿進行了一次翻修。翻修過程中,工匠偷工減料,犯下了一個不易察覺的錯誤——
按照當時的工程標準,屋頂?shù)拇佣紤摴潭ㄔ诜黾鼓旧,以確保牢固?绅B(yǎng)心殿的椽子,卻是直接釘在了正脊檁上,并不見扶脊木的蹤影。
直到養(yǎng)心殿此次翻修,工匠們才在揭開瓦片后,發(fā)現(xiàn)了這個鮮為人知的秘密。
而負責修繕的工程師,則一語道破個中秘辛:都是國力衰微搞的鬼!畢竟是皇宮里的東西,(要是有錢的話)人家沒必要給你做成這樣。
此次翻新,8名工人重新制作了結(jié)構(gòu)復雜的扶脊木,用實際行動,完成了一次穿越時空的歷史“糾錯”,很是意味深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