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品牌玩洞察,甚至可以不用扯上產(chǎn)品。杜蕾斯今年情人節(jié)的稿子就是這樣,我個人非常喜歡。
三、把需要轉(zhuǎn)換成恐懼。
沒錯,“我害怕閱讀”也運用了這個方法。更出名的是另一句臺灣90年代鋼琴培訓(xùn)學校的廣告語:學鋼琴的孩子不會變壞。家長或許不想叫孩子去學琴,但他肯定不希望孩子變壞。
人類是一種非常害怕失去的動物。地上撿到100塊,發(fā)現(xiàn)是假鈔,你不會太難過,撿錢時候口袋里100塊被小偷順走了,就會氣的半死。仔細想想挺好玩的,同樣是100塊的損失,沒得到我們無所謂,失去我們很難受,我們可以把這個心理運作在營銷中。我不說買我的產(chǎn)品會多幸福,我告訴你不買會難過。
愉景灣就是這么賣光的。
愉景灣是香港大嶼山的一個樓盤,像個世外桃園——里面規(guī)定不能開車,空氣非常好,有海灘,有大量的綠化帶,自成一景,因此吸引了很多老外入住。
但由于位置很偏,升值潛力不大,對大部分爭分奪秒和重視投資的香港人來說,愉景灣的不是首選。大環(huán)境讓營銷更難做,1997年經(jīng)濟危機后,香港經(jīng)濟一直下滑,房地產(chǎn)交易量大幅下降,失業(yè)率7%,40000戶人有“負資產(chǎn)”,人們對前景非常悲觀,對樓市甚至有股恐懼感。
愉景灣的銷售對象是香港一家三口的中上層家庭。在這種經(jīng)濟形勢下,訴求戶型,環(huán)境,低利率都沒用,消費者在等,等經(jīng)濟好到讓他們安心。
逆向思考,什么他們等不了呢?小孩。童年只有幾年,過得快樂還是艱難,對一生都有很大影響。父母親心里都知道,而且這是父母可控的。父母和小孩最密切的時間段,也只有童年。到了中學叛逆期,自然會疏離,以后會獨立,開展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是這樣走來,他們知道。
所以營銷的訴求點成了:“童年是短暫的,現(xiàn)在就要給孩子最好的”。
在電視廣告“父子篇”里,看到的是大多數(shù)爸爸們都會為小朋友拍攝的成長記錄,同時你聽到一個爸爸給小孩的信。
就在這幾年,只是這幾年
多謝你,令我改變
突然之間,我覺得自己好重要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我變得很中意笑
有時好傻地想,真是不想你大得那么快
不知道將來會怎樣
只知道今天,我要給你一個最好的童年
愉景灣,海澄湖畔一段
第一波廣告出去,一期住房三個星期賣完。本來定好打第二波廣告的,因此被迫取消。
好洞察是能創(chuàng)造真金白銀的。
四、共謀。
這個概念來自Neil Strauss的書《The Game》。這是一本教男人泡妞的書。共謀,是指雙方做一件只有你們兩個才理解的事情,其他人都不懂。這會產(chǎn)生一種很奇妙的secret pleasure。比如你辦了一張假學生證,請女孩去餐廳吃飯,點份學生特惠套餐,告訴她“咱倆得裝得像大學生,別露餡”,于是你們兩帶著馬克思課本,背著書包就去了,還故意在店員面前討論微積分,你倆內(nèi)心會特歡樂,兩人關(guān)系迅速拉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