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時代,什么是閱讀的正確姿勢?
來源(廣告買賣網(wǎng)) 作者() 閱讀() 時間(2015/11/13 9:13:37)
誠然,算法的持續(xù)優(yōu)化,使閱讀App越來越智能化,個性化閱讀提升用戶獲取信息效率和準確性。但如果片面地依賴社交算法,可能會造成狹隘的閱讀環(huán)境,原因有三:
一、用戶通過獲取信息與世界同步,知道此時此刻全球大事小情是用戶剛需,與自身喜好沒有關系。二、用戶喜好會隨著個人近況轉移和變化,甚至是隨機行為;三、片面地依靠點擊去追隨用戶喜好,并推薦“合適”內容,容易使用戶閱讀場景局限于自身關注領域,判斷變得武斷。
所以,當用戶沉浸在個性化閱讀時,應警惕可能出現(xiàn)的潛在危機,適當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通過閱讀頭部內容來增長見識,做到頭部與尾部閱讀兼顧,雙方差異化和互補性強。
獲取知識:還是多看點書吧
不得不說,手機閱讀具有一種魔性,它迎合人性的弱點,輕松、不費神的特點滿足用戶即刻消費的需求,自覺投入大量時間,久而久之沉迷其中。或許,這是他們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但手機在無形中改變用戶閱讀習慣,甚至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數(shù)據(jù)顯示,手機碎片化閱讀時長每年以10%的比例快速增長,是紙質書籍的4倍,這是否意味著未來手機閱讀或將替代書籍?我認為可能性不大。智能手機的普及對全球PC產(chǎn)業(yè)造成一定的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用戶會發(fā)現(xiàn)手機遠遠不夠,他們對更強功能、更大屏幕的電腦需求逐漸增加,PC產(chǎn)業(yè)將迎來復蘇。
與PC產(chǎn)業(yè)類似,盡管短期內書籍銷量出現(xiàn)下滑跡象,但長遠來看,書籍銷量增長大勢所趨,根本原因在于書籍仍是用戶獲取知識的首選。移動時代,不少用戶容易把知識與資訊兩個概念混為一談。
用戶通過微博、微信、新聞App獲取的信息是資訊,而不是知識,完整、系統(tǒng)是知識的主要特點,以一整套體系來解釋世界,而不是以碎片化形式存在。新媒體在交互和傳播上優(yōu)勢明顯,更適合快速瀏覽式閱讀,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用戶閱讀手機時習慣匆匆瀏覽,即便是知識,也容易被當成資訊迅速加以處理。
便捷、快速、多元化等特點,使資訊碎片化越來越突出。數(shù)據(jù)顯示,一篇微信文章字數(shù)最好控制在4000字以內,拇指滑動次數(shù)不超過4次,一旦超過4000字,用戶將喪失閱讀耐心。加上手機閱讀通常在地鐵、等人、聚餐等“垃圾時間”進行,周圍環(huán)境嘈雜,用戶難以靜下心來讀長文章,索性以碎片化方式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碎片化閱讀改變思維方式并非危言聳聽。當前大部分用戶,尤其是80后、90后等年輕群體,他們的閱讀不再以書本為主,閑暇時間幾乎全部被手機閱讀“霸占”,平時他們通過自由閱讀獲取知識變得相對匱乏,談資也僅僅局限于碎片化資訊,久而久之,年輕人的思維方式也會呈現(xiàn)碎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