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百度推出直達號以來,有關直達號與微信公眾號的爭論從未休停過。支持者認為,直達號切入的市場是O2O,對做電商的朋友來說,幾乎沒有什么影響;反對者認為,直達號是徹底結束微信專制時代的標志。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站在用戶的角度來講,誰解決了痛點,誰就能取勝,用戶就會選擇誰。雖然直達號的推出一度讓業(yè)界興奮不已,但是對于坐擁8億用戶的微信來說,現在唱衰未免還為時過早。
移動電商粉絲為王勝于流量為王
對移動電商粉絲為王還是流量為王,營銷界一直爭論不休,微信雖擁有大量流量但是并沒有把這些流量分給商家,在流量入口微信并不是直接將流量導給商家而是留了一手——通過廣點通的廣告平臺模式從中賺取一把。商業(yè)化的微信這樣做也無可厚非,或許微信一開始走的就不是流量為王的路線,這一點可以從其推出的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中可看出,微信公眾號走的依舊是粉絲為王的路線,而直達號的slogan“隨時隨地 直達所需”與微信公眾號相比顯得更加直接粗暴。
眾所周知,騰訊成于社交,百度成于搜索;騰訊的付費用戶大多數是個人,而百度針對更多的是企業(yè)。百度推出的直達號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讓商家掏錢;而微信公眾平臺除了服務號之外還有訂閱號(前段時間媒體還爆料微信即將推出企業(yè)號),針對的用戶群更廣。就使用場景而言,直達號使用起來的確比微信公眾號方便,但是從用戶的黏性來講直達號又不如公眾號。大凡關注公眾號的用戶,必定是認為該帳號對自己有一定的價值。而習慣于用百度免費搜索信息的用戶來說,直接在搜索框里輸入@ 商家的名稱查看相關的信息似乎不那么習慣。
微信的平臺黏性遠大于直達號
按照微信的官方的構想,第一步是做公眾號,建立平臺;第二步是幫助用戶和商戶解決服務能力;第三步是提供所有商家所期待的流量入口,讓商家賺錢。微信圍繞公眾平臺已經建立了一個“商家店鋪 基礎交易系統(tǒng) 第三方服務商 微信支付 微信廣告 大數據”完善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直達號也完成了一個包括信息查詢、評價查看、地圖查詢、在線訂購等,基本上也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商業(yè)生態(tài)鏈。
從整個生態(tài)鏈來看微信表現出的是一種“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連接一切”的形態(tài),而直達號若往后發(fā)展體現的依舊是百度“競價排名”的商業(yè)模式。微信已經有了四年的用戶基礎和一年多的用戶支付習慣,反觀直達號,百度雖然有百度錢包,但是用戶的支付習慣并未養(yǎng)成,其接入的時間也遠遠落后于微信。有分析人士認為微信抄了微博的后路,而直達號又抄了微信的后路。不管是誰抄了誰的路最后總有一個會勝出。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是一個革命和被革命的時代,要么絕處逢生,要么自殺重生。
第三方開發(fā)者依舊會選擇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的江山至少有一半是第三方開發(fā)者的功勞,如果真要站隊的話,筆者認為絕大多數第三方還是會選擇微信公眾平臺。原因有:一、微信的8億用戶基數,讓很多商家垂涎欲滴;二、微信的精準營銷和服務更加增強了用戶的依賴性;三、相比于百度的“廣告聯(lián)盟”、“競價排名”,微信為商家提供的“廣點通”似乎更為靠譜;四、直達號的這種“@ ”模式對于一些不知名的小企業(yè)來說有些望洋興嘆,而公眾賬號對于企業(yè)用戶來說更加公平。
筆者稍微查了一下,目前百度上接入的第三方的除了較為知名一點的點點客、微信海、微俱聚之外,并無太多的優(yōu)質第三方接入,而微信公眾平臺上,有數十萬用戶的微盟、微客來、口袋通等目前均未接入直達號?梢,很多第三方依舊對百度直達號持觀望謹慎態(tài)度。據統(tǒng)計,微信第三方開發(fā)者近2000多家,公眾賬號達600萬個。直達號若想在短期內超過微信,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張小龍是時候該做出抉擇了
后微信時代,微信商業(yè)化將會面臨多的挑戰(zhàn)。筆者不久前在鈦媒體寫過一篇《微信商業(yè)模式依舊撲朔迷離,越往后發(fā)展越艱難》。自今年5月張小龍被正式任命為微信事業(yè)群總裁后,微信在支付、電商、O2O等領域的發(fā)展不斷加快。微信事業(yè)部的成立意味著微信要從一個移動社交時代變成一個移動電商時代,這位被稱為神一樣的產品經理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面對直達號的咄咄逼人,支付寶的窮追不舍,以及公司內部投資人的商業(yè)變現目光,微信每前進一步就如履薄冰。
是繼續(xù)開放(接口和流量)還是原地踏步,是小修小補還是釜底抽薪,微信是時候該表達它的態(tài)度了。
作者:佚名 來源:廣告買賣網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