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回顧數年來在地方網站領域的移動開發(fā)場景:
第一階段:以phpwind的通用版為代表的APP。從用戶體驗來說,這一代產品很PC,不移動;可以用,不算好用。例如,許多APP中還出現下拉菜單等操作方式。這一代產品在安卓上發(fā)行問題不大,但是由于相似度過高,ios審批很難通過。這一代產品注定是過渡產品, 難以大紅大紫。
第二階段:以化龍巷、地寶網、小魚網等為代表的地方網站開始自主研發(fā)移動客戶端產品。該階段產品在功能上開始區(qū)分,以多客戶端形式出現;在形式上移動化,在設計思想上仍然很PC。
第三階段(現階段):產品形式演變成“APP 觸屏版 微信公眾號”形式。大站裝機量已經達到20萬數量級,然而大家公認的產品模型仍未出現。
反思之后,不禁自問:一個立足于PC使用習慣的產品經理是否能創(chuàng)造出適合本地社交的革命性產品?或者這件事究竟有沒有意義?——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幾乎所有的社區(qū)、本地社區(qū)論壇客戶端都完完全全是微博、朋友圈的摹仿品。這種出于挽救論壇下滑而制作的APP終究只是一根稻草而已——一個注定是草命而不是革命的產品!
我們甚至疑惑:
——手機是PC的補充還是替代?
我們還需要思索:
——地方社區(qū)的移動端的核心是內容還是關系?
地方社區(qū)產品的特征是:異步、陌生社交。我認為從產品邏輯來說,包含5個核心問題:
1、 呈現的內容主體與呈現形式是什么?
產品體現的主要元素是什么?是140個字,是大段文字,是圖片,還是用戶之間關系?
呈現出來的排列方式是文字列表、圖片列表、還是一種樣式?排列的規(guī)則是什么?
2、 互動形式是什么?
重互動還是輕互動?例如要求簡單的互動:轉、贊;還是規(guī)定多少字以上的互動。
是否提供私密的信息傳遞方式。
3、 傳播形式是什么?
PC端的信息傳遞,除了直接拷貝文本,就是以URL形式傳遞。手機目前在沿用鏈接,說實話很不好用。
4、 分類形式是什么?
BBS的重要特色體現在信息的分類形式上,BBS的分類單元是:版、標簽。生搬硬套到移動端,極不適應。
5、 樣式在客戶端還是服務端決定?
PC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我們遇到過好幾種傳輸協議:XML、HTML、RSS。XML:不傳遞樣式;RSS:樣式由客戶端決定,例如鮮果、ZAKER;HTML:樣式由服務器端決定,這是PC互聯網的主流。
根據分析我們可以開始吐槽了:
1、所有地方網站首先都弄出一個小型的首頁。而微博體現的是有人說了什么話,微信體現了誰對你說了什么話。這是中心化思想與扁平化趨勢之間的抗爭。
2、為了將就分版,大家做了很多努力,徒勞的。如果不分,以后怎么辦?
3、社區(qū)離不開關系,可是地方社區(qū)體現的是本地陌生社交,如何體現人的因素呢?
4、微信引入了贊,而我們曾經要求用戶回帖至少6個字。是在PC端加上贊還是定義屬于地方社區(qū)的移動端互動形式?
5、APP與觸屏版(其實就是WAP)學習了別人有圖有真相的精神,于是列表一般要求有圖。于是矛盾出現:好帖子未必一定有圖,弄一個不相干的湊上?大家看微信朋友圈的設計:有圖無圖自適應,圖片排列在文字下面展示。
6、迄今為止,傳輸協議并沒有完善。
7、移動端已然開始與PC分庭抗禮了,不可以再將移動端作為PC的補充。那么移動端的地方社區(qū)是與PC端用不同形式體現同樣內容還是干脆獨立?
總結個人觀點:
1、地方社區(qū)是“服務(內容也是服務的一部分) 本地陌生關系”性質的社交產品。不可以偏廢用戶間關系,在關系體現上沒有唱吧、陌陌那樣強,但是起碼也跟微博差不多。
2、必須引入用戶場景分析,從用戶在某個時刻會使用何種終端閱讀哪一類內容或者使用哪一種本地服務工具來設計地方社區(qū)的客戶端。請不要再從自己想給用戶推送什么內容去設計功能了!營銷必須升級。
3、移動端必須扁平化,PC端扁平化以適應移動端扁平化的趨勢。
4、功能設計上,請忘記微博。140字不是地方社區(qū)的領地,地方社區(qū)必須體現本地、深度的內容,是連續(xù)劇而不是8秒視頻。
5、迄今為止,移動的發(fā)展已經由功能優(yōu)先過渡到運營優(yōu)先階段。不懂得通過APP市場排名等手段推廣的地方網站,在此階段反而有了用武之地。
6、本文參考案例:地寶網系列APP、成都范社區(qū)APP、化龍巷社區(qū)APP、唱吧、啪啪、糗事百科、微博、微信。
作者:佚名 源自:廣告買賣網
上篇:
下篇: